《Evernote到底是什么,不是什么?》是一个重要的话题,也是我自认为相当重要的文章——对软件开发者/产品经理/热心用户,都是如此。但一年半之前的若干结论,相较今日之Evernote,颇有待更新。在苦于无精力全面修订的时候,读了 和evernote比,针式PKM有什么特色,故借原文对Evernote的论述,做一些补充。既是我对Evernote的理解,也体现了我对工具/信息管理/人生的观点。欢迎讨论。
一、Evernote用来管理什么?
原文称:『1、文档类型方面——Evernote 主要是管理网页』,而针式PKM主要是管理Word、PDF等本地全部类型的文档……
这是对Evernote相当严重的误解。
1、Evernote管理的是『内容』,不是『文档』
从管理『文档』,到直面『内容』——这种转换,才是Evernote及同类应用的价值和历史意义。
我做过一个未经审核的梦,梦字第54号,是这样的:
旧石器时代的IT人,登台吟唱:我的信息——我拥有,我知道它在哪里。它就在——硬盘的第1个盘片上的 第3个磁道的 第9个扇区。生活真美好,技术真美妙。
新石器时代的IT人,登台表演:他还要管磁道和扇区,真是大SB。我的信息,就在E盘下 work子目录的 2012子目录的 ERP子目录的 山顶洞项目子目录的 ……此处略去200字…… 项目文档.pdf 。别怕麻烦,有了TC,超级方便!
2013年的飞船上,却传来话外音:我的信息,自由访问。询问、搜索、回忆——它马上出现。在哪里?我不管。TC,我的昔日爱恋,现住养老院,逝后要进博物馆,请摆在硬盘旁边。
剧终,梦止,字幕起:你,属于哪个时代?
2、Evernote提倡捕捉内容,而不是插入附件,更淡化文件类型
当你在桌面上,见到有价值的内容时,都可以快速保存到Evernote中。无论来自何处——网页、文档、电子书,无论来自何种文件格式——html/pdf/doc/docx/txt/rtf…… 一进Evernote,便脱离了文件的躯壳,只保留了内容的实质。
(再次提醒:请仅保存于你有益的一部分内容,而不要浪费未来的时间全文保存。我们知道,保存全文比摘录保存更快、更方便。我们也知道,软件性能、存储空间都无限。但我更知道:个人的脑力有限;一时方便,便会让垃圾信息干扰有用信息,增加未来的管理、使用成本。)
而在移动设备上,用户更不需要关注其『传统意义的文件格式』。比如,直接把截屏、摄像头拍照作为笔记,不用关心png/jpg;用麦克风录音作为笔记,不用关心mp3/arm/wav……
这是IT进步,并且沿着人性化方向进步的趋势。文件曾经是内容的重要载体,但新技术(比如穿透文件的内容搜索,以及从源头就消除文件的新应用)将帮助我们跳过文件,直面内容。
3、Evernote内容来源:内生为本,外源为辅
其次,从内容来源讲,无论在Evernote的任何时期——早期的『笔记』定位,现在开始转型的『个人内容存储平台』定位——都是以『内生』为本,『外源』为辅。
所谓内生,就是指由你创造的内容——你的笔记、随笔、涂鸦,你已发表或未发表的博文/微博/评论,你的照片、视频、录音……
所谓外源,就是别人创造的内容——用于自我欺骗时,又称为“资料、知识、信息”——你复制下来,或摘录下来。
内生与外源,两类内容,孰轻孰重?直观认识,请看实例:
– 办公室/宿舍/实验室着火,先抢救什么:价格昂贵的专业书籍?自己的工作笔记/课堂笔记与作业本/实验文档?
– 硬盘损坏,只能恢复很少部分内容,你希望是什么:下载的软件/图书/音乐?自己的日记/照片/草稿文章?
很多人迷恋于不可胜数、不可胜读的外源内容。他们认为互联网是别人的,只有硬盘是自己的;却忘记了连接互联网和硬盘,只需要一根网线;而把它们与大脑连接在一起,却需要真正的投入。哦,根本上,他们已经忘记了大脑,误把硬盘当作了终点。所以,他们像松鼠一样不停地收集,却并无收益。
在外源泛滥的时代,只有少数人,仍能保证内生信息的空间不被挤压、不失舒适、保持仪态。汹涌的比特冲刷,能有茎叶之欢舞,却不利根脉之生长。只有灵魂思考,才能滋润人生,才能根深叶茂。而灵魂思考,最需要的,则是宽松的环境。
重视内生的人,才是独立完整的人。他所拥有的东西,是人力和自然都不可剥夺的。如果他是专家,你可以随时与他聊天、请教,或请他报告讲座。在2012末日逃生的荒野中,他的兴趣学问仍会一路流淌。而过于依赖外源的人,则是不太完整的——离开了网络、离开了他的硬盘,他就无法工作。你想让他帮你解决问题,他知道有N个办法,但每个办法的操作,都要先查书/查资料才行。
上述例子过于极端,不具现实性。但偏激往往更接近深刻,显示的道理更加明白。『内生/外源相辅相承、体用结合』——这样的话,是传统中庸之道、近世马克思辩证法双重影响下的国人,不费力就能找到、永远正确的无上原则。但其平衡点,体现在行动上的平衡点,却难以把握。大道言之至简,行之至难!
4、比喻式的定量化:Evernote笔记之道
内生为主,外源为辅,能不能做一个定量化呢?至少是一个比喻意义上,直观形象的定量化?
我认为,Evernote 纯 Windows(不使用其他平台)用户,若符合Evernote之道或善用佳软之道(姑且认为有这样一种道),假设有100条笔记,应该是:
* 60+:灵感记录/日记/工作记录/学习笔记;(纯内生)
* 20+:来自网页/电子书/各种资料的摘录;(摘选过的外源)
* 10-:完整网页复制/完整文档附件 (纯外源)
如果上一用户,已经进入了智能移动时代,则来自移动设备的笔记数量,会与来桌面的笔记数量,基本持平。即总共200条笔记中:
* 100+:来自移动设备的 拍照/录音/涂画手写/键入文字;
* 60+:灵感记录/日记/工作记录/学习笔记;(纯内生)
* 20+:来自网页/电子书/各种资料的摘录;(摘选过的外源)
* 10-:完整网页复制/完整文档附件 (纯外源)
5、再补充:Evernote的更大定位
Evernote 百年公司,用户的终生信息:
目前用户对Evernote的最大担心,是被牆。但是,如果我们站在整个人生的更高视野,就会发现一个好消息——在我们此生,一定能看到土啬的消失。但问题时,也会有一个坏消息:今天的多数此类应用,都坚持不到10年,更不用说陪伴自己一生。在这种情况下,Evernote做百年公司的愿景,就是一个很大的优势。其目前的计算依据:不限制存储量,只限制每月上传流量,也是基于此理念。
全球信息,整合集成,开放平台:
Evernote要做用户终生的第二个大脑。与个人相关的所有信息,尽可存储于此。而不同用户的信息,经过授权,又可以联系在一起。而Evernote从笔记软件到开放平台的转型(代表性第3方应用:Evernote Food、Hello),则更让Evernote超前一步。想像一下吧:现在的信息管理软件,如果没有跨平台云同步功能,是不可想像的。而此方面的要求,又是个人开发者无力负担的。有了Evernote…… 就看你的想像力了!我目前正在积极促成这样的转型/合作中。
※未完,待续……
未完。原文提了5点,以上只是对第1点的补充。有空再续。2012-01-12。
※注释
注1: 关于针式PKM 。一款很有特色的PKM软件,开发者也很执着。在开发和推广中强调DIKW体系,在软件中强化学习/复习/统计功能,都是非常难得的。因为精力有限,该软件也与我的需求、偏好差异较大,所以,本站无专文介绍。
注2: 关于DIKW。我认为是纠正现有PKM/PIM误区的重要框架,只是大家的推广/接受度不高。但另一方面,它作为一个指导行动的动态框架仍存在很大不足。比如实际中DI多为一体,无须区分;而如何从I到K(个人观点:→ reference → note → knowledge),再如何到W(个人观点:practice → think deeply → simplify & universalize);以及信息对个人/不同人/公众的不同属性(个人观点:别人的知识,只是你的参考资料;个人笔记,是自己知识的前身,但对别人可能只是零散低价值的data)都有很多可发挥空间。限于时间,不做详细论述。
《“再谈: Evernote到底是什么,不是什么?”》 有 1 条评论
[…] 《再谈: Evernote到底是什么,不是什么?》 [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