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随想:2009-08-09


  本文与软件无关,但与“顶级软件”或“应用之道”是相关的。所谓分别,只是浅层表象;至高境界,万物一理。本文是阅读某篇文章,进而联系到以前的所读,所想。所以,涉及引文和领域较多,有blog、图书、拳击、魔方、太极)。读者未必能一一共鸣,但分享总是有益的。

  近读令人敬畏的泰格伍兹:泰格伍兹受到干扰,能把做到一半的动作生生停住——普通观众看到这个场面也许没什么,而会打高尔夫球的人看到之后,用单田芳的话说,就是“无不惊骇”!然后,作者提出了两个建议:一、克服自动化。二、不要总是在“舒适区”做低水平重复,或浪费在无意义的“提高”上。(插一句:我认为此博客不错,可与大家分享)

  关于建议一,我同意。克服自动化,准确讲,外化知识内化之后,再次能被思维所引导,是一个飞跃的过程——乔希·维茨金(Josh Waitzkin)的《学习的艺术》(The Art of Learning)关于“让时间慢下来”的观点,就是这样。或许,在伍兹眼中的击球,本来就是一个漫长过程,可随意行止,随心而变。

  关于建议二,同意,但要做补充。

  “走出舒适区,保持在学习区”的观点,我认为作者的另一篇文章( 链接)说得更加清楚明白。而舒适区与学习区的划分,不仅关于内容,更是关于深度的。即,我认为有思考的“简单重复”,也可带来很大进步,甚至是量变到质变的契机。维茨金在书中第十一章《划小圈》结尾总结:顶尖选手并无秘诀,而是对基本技能有着更深理解。并提出“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”。再回到“令人敬畏的泰格伍兹”中作者对建议二所举的下盲棋的例子,是否浪费精力,要看他是否明白这项练习的妙用。

  真正能实行“简易处重复从而深入”这一原则的,是我愿意推荐给大家的博客 刘未鹏 | Mind Hacks 。关于作者,可参见此文。他和每篇文章都很用心,尤其是 [BetterExplained] 系列,从简单事情的深入分析,令作者(是的,作者是写作的第一收益人)和读者均有收获。这与我喜欢就一些数学题(题1题2)反复思考,是同样的道理——事情不是明白就可以止步,还要不断追求更简、更直观的解释。

  持续自我提升,是一类人永恒的关注。然而,何处提升?如何提升?或许前一个问题可见《南方日报》的一篇评论(链接、下文“各”字为xbeta据原意所补):“白岩松说过,在人的一生中,精彩和痛苦各只占5%,余下的是一样的平淡。如果你觉得某些人那5%的精彩格外耀眼,那么另外那5%的痛苦一定超乎你的想象。” 而“如何提升”的问题,则可在 此文 中找到启示:“有时候很多东西看起来是矛盾和对立的,可就是在这种矛盾和对立中才可以显示出一个成功者的与众不同”。

  上面的认识似乎是结论。但下面几个例子再次把它们转向问题:至高境界,不仅关乎思考,更是关乎人的。

  1. 相比于大众,维茨金无疑是聪明的。他能成为棋界第一人吗?我看不能。之所以不能达此目标,与他之所能达到原有目标的原因是一样的:他太聪明了。聪慧可求中上,上上唯痴可得。
  2. 牛人瓦西里(庄海燕)破盲拧世界记录后的 厌倦感觉 也值得思考。他能在各方面的爱好中,皆有所成,出自天赋[啥是天赋]、勤奋、学习之道,以及他自称的痴迷。在我看来,则还有带有一些好胜心。这与维茨金发自内心的爱好、有所开悟还是有些距离的。
  3. 如果读不进经典,则当年明月的书是很好的选择。他对历史最终衡量价值、信仰产生无上力量的观点,我极为赞同。但听他现场“讲法”,在他个人身上,却并不能见到这些东西。

  人或许能由技入道,但也可能因术害道。所以,在技的一面,是进耶?退耶?

  最后,还是用关于软件的问答来结束这篇文章吧。

2009/8/6 网友问:

  您觉得软件是把自己的功能做得细化呢,还是做成功能集成化?我举个例子:比如我有一个备份软件,有一个定时软件。我的想法是备份软件就只是备份,备份完后就退出,而定时软件则只是定时,其它功能都不要或通过扩展来实现。就是说我想一个星期备份一个文件,那我应该是在定时软件里设定每星期启动一次备份软件,而备份软件备份完后就自动退出了。但现在比如备份软件,它去做一个定时备份的功能,那这个软件如果不是常开的话,就一定要在系统上写上个计划任务什么的。不知我写的文字表达的意思清不清楚。如果您明白我的意思的话,我想听听您的意见。

善用佳软回复:

  我支持“功能专一 + 水平最高”——这是unix的思想,也是我们的最高理想。但也能理解现状,为什么很多时候不是这样。
  或许,一切问题从“时间”维度都可看到答案,也举例如下:

  最初,众多开发者,都认可“小而精”的观点,各自开发了软件。
  然后,其中一款,比如A备份软件,在某方面达到了世界一流,并且,作者不想增加其他功能,想把另外的功能交给其他软件完成。
  这时,另一款B备份软件没达到一流,只好另想办法。于是,增加定时功能。
  如果存在一款顶级的定时软件C,并且大家都在使用——至少与A的用户高度重合,则大家会选择A+C,而不是B。
  但如果不存在C,A的用户就会抱怨缺少定时功能,A能否坚持专一?不一定。
  ……
  而增加了定时功能的A,可能仍然是最好的;也可能定时功能很不好用。
  于是,继续发展
  ……

  就开发者:
  因为精力有限,所以,要求专一。
  因为能力有限(投入再多时间,也无法把某功能进一步提升了),所以,从多元化上寻求竞争优势。
  
  就用户:
  对于最最经常使用、最最个性化要求的,当使用此领域最好的软件。比如我之于Vim。
  对于某些不常用功能,可借助一个最熟悉的集成软件。比如我的Total Commander,用来改名、FTP、比较文件。
  
  而用户是不能左右开发者的,所以,必须既有自己的原则,又能适应环境。但最最重要的一点,是每个人要确定自己的“核心应用”。对我,就是Total Commander + Vim,基本能实现我的绝大多数需求。它们能实现的,不再麻烦其他软件。而再掌握一个近于万能的脚本工具AutoHotkey,基本无所需求了。——这也是为什么,我介绍的软件数量,比同类的软件博客要少很多的原因。

(本文完。非核心文章,过后删除)  >

,

《 “周末随想:2009-08-09” 》 有 23 条评论

  1. 功能专一和水平最高之外,其实善用佳软的回答中还隐含了另一个答案——“把另外的功能交给其他软件完成。”也就是接口。定时程序能够调用备份程序来执行不同的备份任务,这也是很重要的,否则大家只能去追求大而全了。一个优秀的软件必然包含了这一要素,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从不必要的手工操作、重复操作中解脱出来,让软件的核心功能发挥最大效果。

    顺便问下,善用佳软一般都用什么定时软件?windows自带的任务计划么?

    • 这就是我比较喜欢FF和MAXTHON的原因了,虽然FF启动很慢,MAXTHON老死假死,可是两者留有的接口可利用余地很大,众多使用者也是很积极,使得两者的插件都非常丰富,单论软件本身,FF比不上更轻量级的Chrome,Maxthon比不上The World和搜狗,不过习惯插件后就离不开了

      • 这个也是我想说的,所以现在更加关注支持插件的软件了。有的时候,好的插件反而是使用那个软件的原因,而不是原因之一。

        记得以前喜欢maxthon 1的时候,就是因为一个viewpage的超级插件。maxthon2的时候,由于这个插件一直不支持2,就逐渐转移到了firefox了。如果firefox的插件才是我使用firefox的原因。

        所以现在我认为一个好的软件,就是专一性强,并提供插件,然后某一插件的专一性也要强,程序员就专注一个功能,这样,自己就可以把软件打造成为集成性高的强力软件。最好的例子就是total commander和firefox了。

      • 严重同意.从设计思想上,我觉得firefox与vim还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.vim本身专攻于文本编辑,将其他功能交给别的软件或脚本完成,fx则只提供基本的浏览器功能,用一个开放的体系,让第三方自由发挥

  2. 可以试用一下emacs, 我感觉它自己本身的核心功能做得很好, 同时它的插件接口直接就是一种计算机语言, 在这一点上基本已无人可及了, 包括vim.

    • 是“道”字的小篆写法。

      “道” 字从“辵”部,辵部的上半部“彡”同“彳”同样是人的腿脚,下面多个“止”表示有阻力的行径、行为,字本身就有攀阶而上、乍行乍止的意思,象走阶梯向上、走走停停叫做“辵阶而走”;同时“止”又有根基的意含,象草木生根茁壮。所以综观而言,从“辵”部的字都有:人的行为有阻力,经过锻练、付出努力、不断成长的意含,象“進”步、“返”乡、启“迪”、“迢迢”等。右半部是个“首”字,和“页”都是“头”的象形字,首上半部“丷”(巛)有强调头上部位,有优先、首要的意思。如果强调是脸部,加口就是“面”字;如果“八”在下,突显头部就是“页”字。

  3. 各位说的都不错,可我以为,每个软件都有特有的受众,比如我,对于浏览器的选择是OPERA,理由很简单:不需要安装诸多的插件而功能张大,可配置性强,虽然这个软件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,但比FireFox和Maxthon好用些。当你平时喜欢折腾系统,每天又要用到好几台电脑的时候,你就会喜欢上简单实用的软件,而不会选择配置一下都要几天的软件了。
    另外,看到许多人提到VIM,我试用了一下,实在觉得没什么常用的又特别强大的地方,我想問問有那些功能是Editplus和pspad所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?如果真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利器我倒是愿意化些时间来好好学学。

    • 我也用 opera,呵呵

      我用 opera 的理由跟楼上的差不多,因为懒得配置。而opera即使完全不配置,也已经很好很强大很人性化,而裸的ff就要弱一些了。另外 opera 是个完全的绿色软件,一旦装好(不要装在c盘),以后每次重装系统后只需建个快捷方式出来即可。要放到其他电脑上,也只需整个文件夹复制过去即可。而ff我就不知道能不能这样了(不知是否绿色,不知那些扩展在重装系统后是否仍然有效,还是需要重装)

      我之所以不用 firefox 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 firefox 铺天盖地的恶心广告。感觉有点像走江湖买膏药的,包治百病。很多下载站明明本来页面上是下载这个的,点击下载链接一不小心就成了下载 firefox 了(至少早两年的时候是如此),还恶意地欺诈说“你的系统存在安全问题,需要下载安全的浏览器…”云云,感觉都有点向流氓软件靠拢。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对ff有了恶感,潜意识里有了排斥心理,因此至今都没怎么用过,装了几次,都卸了。

      至于VIM,个人以为比较适合喜欢全快捷键操作的朋友。对于大多数普通人,一般除打字用键盘外,其他操作都习惯用鼠标(习惯于用鼠标点击的方式在文本内定位,习惯于点击菜单或工具栏以执行相应的功能),那么 VIM 或许确实没多少有吸引力的地方。

      据说全快捷键操作能提高效率,但也未必吧,这东西也是因人而异、因具体的文本类型、编辑需要而异的。
      (实际上纯文本编辑器本身就是个十分小众的东西。大多数普通人一想到编辑文字,就会打开慢吞吞的word。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计算机上还有个纯文本记事本。虽然写上几句话就要打开word未免有点那个,但普通人就是这样)

      我用的文本编辑器是EmEditor,用了好几年了,非常顺手,一直为用的不是正版而心有愧焉。哪天谁愿意组织个 EmEditor 的团购,我倒是愿意报名,呵呵

  4. 关于“自动化”的一个疑问。

    一个人在进行书法创作时,到底是在作者“有意识”的状态下创作的作品更好,还是“无意识”的状态下创作的更好?

    根据要克服“自动化”这个观点,似乎“有意识”的创作的作品更技高一筹。

    但是像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应当是在“无意识”的状态下创作的(从他不能重写一份可以推断),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对这种“无意识”状态下(天然,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)形成的作品有更高的评价。

    那么这种“无意识”(天然)的状态到底是一种“自动化”,还是更高的境界?

   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,那么逻辑上就有矛盾;如果是第二种情况,两者之间又有何不同?

    • 技术与艺术,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范畴。

      艺术上讲究“灵感”,强调“神在意先,绵绵不绝”。技术上则由生入熟,熟极而流之后反璞归真,叫做“克服自动化”。

    • 无意识当然境界更高,有意识还只是种技艺,无意识说明此人已把技艺纯熟到与自己一体的地步,已经有能力表现自己的性灵了。能表现自己的性灵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有天才之作,兰亭序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。

  5. 讲到应用、工具,有所感受
    自己一直在做应用、工具,使用的自然是delphi(虽然它及其公司大大的衰落了)
    【一、克服自动化。二、不要总是在“舒适区”做低水平重复,或浪费在无意义的“提高”上。】
    我的追求好像正好完全相反,不知道是不是对这2个理解得不对。。。。。。。
    自动化,我觉得做软件的本质就是在把机械重复的事情自动化,从而解放出人的精力去做程序做不到的事情
    “舒适区”?*nix的命令行工具的确小而精,而且能级联起来,自动化的效果往往比一般的gui工具更好!
    但是,新手去找工具、记/学命令行参数,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任务,所以linux的桌面版怎么也普及不高
    如果有gui(甚至也完全可以是文本模式,curses)集成外壳把这些工具包起来,避免新手去找工具、记/学命令行参数,
    岂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,的确没什么技术含量(当然,交互界面设计得好用,其实也是一门学问),所以高手不愿意去做?

  6. […] 这样的考试系统可能更加公平而且有趣。拿高考来说,有的人聪明,搞得定难题,难题分数较少,错3个“标准题”基本难题就白做了(当然可以说能力低,能力高的人在简单题上是不会失分的)。而重复做“标准题”对人是没有任何价值的(原因请见:先看这篇;再看这篇)。 […]

发表回复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