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新行动


‌今天是 2022 新年第一天。
在这个节点,‌‌说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‌——关于现微信群调整
更准确说,不是本群的调整,而是‌‌关于新群设想

文章太长(语音口述+略修改),因为解释了很多背后的想法。
可先看接下来的「摘要总结」。

摘要总结

  1. 本群照常:一如既往,平等交流;适当引入新成员、管理员。
  2. 更多分享:我做更多分享,至少去年的2倍;但要用新的更舒适的方式,才可持续。
  3. 志愿者:把这些分享,需要志愿者整理并发布到更多平台。
  4. 再次尝试:构建一个更紧密的小圈子(之前效果不好,但会再试)
  5. 前 2、3、4项的前台,依托于「非免费的微信小群」;后台会综合利用多种形式,持续探索。

——以下是详细版——

一、目前的微信群是怎样的?

大家能看到,这个群气氛不错。
但我在这个群‌‌分享并不多,‌‌有时候回答一点技术问题,‌‌偶尔会转发一些‌‌我在其他群关于学习方法、‌‌软件应用、‌‌人生哲学的‌‌讨论‌‌——但那是在其他群讨论的‌。
并且我转发的只是一小部分。也就是说,我在这个(自己的群)发言少,在别人的群发言多。

‌‌为什么‌‌会这样?‌‌
因为我一向认为‌‌群的发起人,应该是沉默的‌‌管理者,而非最活跃的发言者——那会造成不对等的讨论,易有冲突。‌‌
所以在这个群,我有较强的发言障碍,‌‌在别的群更随意——如果不合适,彼群管理员可以提醒嘛。

就算在其他群,我也是自觉克制的。要说的内容多,我不会短句刷屏,而会写成一长条。
但太长也不礼貌,所以写后会删减。
——也就是说,如果全无顾虑,我本可以分享更多

‌‌并且有时候分享,‌‌我先后讲了几层意思,‌‌大多数人只理解到第1层,错过了更重要的东西。

二、微信群之外,其他平台的分享

‌1、我的博客,多年没有更新了。

‌‌2、微博‌‌常更新,每天大概一条——其实数量、每篇长度,也都在克制压缩着。

‌‌3、知乎‌‌,之前发过一些问答,近来‌‌更新频率很低——我在手机上把知乎都卸载了。

4、B‌站。

  • 断断续续有些软件小视频。其实发的时候也纠结,是发在B站,还是发在微博。有些只发了微博,有些都发了。
  • 哦,此外,B站还有一个《论语》共读系列,有20篇,每篇1小时以上,是我和五六位网友的共读录屏——大概很少有人有兴趣去看。
  • 又此外,B站还有我在其他平台的直播分享,比如在「葫芦笔记」号下,有两次直播,反响很好。后来又为「核桃派」的首场直播做了一次很可能前无古人的读书分享——但是很可惜,那次的设备效果很差,语音几乎听不清。

5、笔记与其他微信群讨论

  • 但是我写了大量的笔记;
  • 还忍不住在其他群,做了很多群的讨论。大家反响也相当好。那些发言,其实是在当下的场景中‌‌大脑自动产生的,‌‌并非事先有成文的总结与思考。

三、初步分析

‌‌总结一下,有这样的结论:

  • 我有很强的分享动机。
  • 我有大量可分享的内容、及日常解析。自己相信有价值,他人反响也佳。
  • 目前最舒适的分享,是在别人的微信群 😊
  • 但即便如此,仍有一种力量在克制着我的分享冲动。

想了一下原因,也简单。

  • 我一切的‌‌学习、研究‌‌、思考、笔记,都是为自己的。当然,‌‌其他人也应该这样;你们也应该这样。
  • 把‌‌笔记‌‌作为辅助自己思考的工具,‌‌只需要‌‌写几个字;
  • 但写来要让别人能明白‌‌,就要写‌‌几百个字‌‌。中间还可能有引出跑题、低效沟通的很多讨论。
  • 并且,只是有价值的原型,不花精力提炼、甚至包装,也会很快消失。其影响,‌‌还不如那种‌‌没营养但愿包装的畅销文。

所以,根本原因就是:

  • 自己做笔记,是低成本,高收益。
  • 偶尔在别人群里说几句,是低成本,收益无所谓。
  • 重度分享,如果没有创新的形式,则是高成本、低收益——所以,过往悲观,只因如此。

那,解决措施也简单,就是:

  1. 降低成本。我采取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分享,忠实于当下——或者打字、或者语音、或者录屏。并且这种分享,一定时针对特定讨论上下文的,而非几天总结的抽象文章。
  2. 提升收益。需要受众,认真互动。需要志愿者,整理这些文字,并传播出去。

过去,我预见了投入产出的不匹配,所以消极。
现在,准备多写,‌‌但多写的前提‌‌是‌‌有人去回应,‌‌有人行动,‌‌有人传播。

从形式上,我自己会更强烈「后退」!

  1. 我自己的微博、知乎、公众号、B站……都「放弃」
  2. 我的交互,退到舒适的微信群,和自己的笔记中。

但这退,又蕴含了更大的「进」!

  1. 我分享的聊天式内容,需要志愿者作整理(我有精力也会参与后续轮次的整理、再加工)
  2. 整理成果,由志愿者发布到:
    • 我原有的上述账号中
    • 也可以在其他平台开设「善用佳软」账号
    • 更欢迎发到你自己的账号中

四、补充一些解释

1、早期写软件博客之目的是什么?

我之前写博客,主要目的就是‌‌:某软件,已经有他人的若干介绍文章,‌‌但写得不全面‌‌、或者过时了。所以‌‌我希望写一篇全面、准确、保持更新、有主观评价和建议的文章‌‌——用这一篇文章‌‌,去消除那N篇文章,以让整个信息网络‌‌更加简单‌‌、高效。
这个做法是有一定效果的:

  • 有时我会给原作者留言,他们也愿意更新,或添加指向我文章的链接。
  • 我的文章搜索排名在前,也相当于把信息需求者,引向了高价值信息源。

因为这个价值观,所以,我推动软件版权,但对自己的博客,很早就规定了 CC0授权‌‌——就是放弃一切版权,自动进入公共领域 public domain。转载和使用我的文章‌‌不需要署名,不需要保留链接,你可以拿我的网站去出书,‌‌这个事情与我无关。我还会‌‌对你表示感谢,‌‌发个红包。‌‌

2、现在的问题

这个「通过写作来精简信息世界」的田园想法,‌‌现在是行不通的。

一是,因为现在有大量的‌‌专职内容生产者,‌‌甚至是人工流水线+AI加持+商业化运营。他们会包装、会推广、有运营,‌‌所以信息噪音‌‌成了主流,占据了产量和流量。

二是,现成的互联网已经如「周天子」,力量薄弱。有势力的,是各方诸侯,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生态,且互不相通。微信、知乎、抖音……中与外……并不相通,为用户跨域访问内容设置了障碍,用户也懒得如此。

而我当然不可能每个平台建立一个账号……

所以,前段时间我已经放弃了对抗,只安于在小圈子里自得其乐。

但我又非完全甘心于此。

3、突破

不管外界,我自己可以向后退‌‌,躲得很偏僻‌‌,和这个世界喧嚣越来越远。
但还有一种使命感,要止住这种退。
自己内在的偏好,与社会需求之间,有兼顾方案吗?

我当然不会选择技术方案,比如用什么自动程度,写了文章自动发到N个平台——没有与读者的交互,只发文章的意义也不大。我也不擅长于此。
但我想到了用人实现技术的方案(《三体》还有人列计算机呢),这也是我喜欢的——尽管我也不擅长鼓动人。

那就是:
借鉴软件之 core+plugin/extension 模式, 建立一个更紧密的小社群。

4、软件效率,永远不是最重要的

前几天,小众软件的论坛上,有人发了篇《# 突然怀念起善用佳软了》。scavin 就转了给我。我做了回复:

我的微博经常更新啊~~
在知识管理、双链笔记、卡片笔记的圈子里也经常发言。
去年做过 TheBrain 的线上4次课,领读《论语》20次课……

有人看到我领读《论语》,说这是要修仙的节奏。
其实,在我,思想性的东西,向来是比软件更早、更长久、更重要的。

我从一开始就喜欢论语,从一开始就抑制IT兴趣。
所以,善用佳软就是虽顽强突破抑制,但又受经典思想影响很深的阶段性产物。

仁者爱人,仁者为人。软件只是表向。

5、与世界相处的风格

  1. 以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去做,‌‌这是‌‌我很长久没有下定决心的‌‌。
  2. 或许,在大家的认知中,‌‌我是比较温和的。的确,我尽量追求‌‌与这个世界友好相处,‌‌提升兼容性。这些都被我们中华民族视作传统美德,也从小受到这样教育。
  3. ‌‌一些当年做事行文,颇有锋芒的人,往往中年更趋温和。和菜头最近也在感慨,说上了年纪之后‌‌,越来越温良恭俭让了,‌‌遇到什么事情都不再那么看重,能够理解别人‌‌,能够‌‌接受多种方式‌‌
  4. 但我的变化有相反的趋势!‌‌我现在日益觉得‌‌,人可以‌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,‌‌与世界保持独立、甚至不兼容。按自己本心生活,与外界无害,但也不比单向讨好式兼容外界。
  5. 其实,我对很多书、很多软件,‌‌其实是有一些‌‌非正面的观点。也不能叫负面,‌‌但是会有一些主观的不喜欢,甚至鄙视。但这些话我从来没说‌‌过。未来会在小圈子里,表达一些。并非要独立特行,而是为我评价之物提供真实全面的意见。
  6. (此处还有近千字,暂时略过)

五、再补充:我是谁?

认识我的人,即便认识多年,其实也源自不同的圈子和交流渠道。
更有些人,是因为我在微信群、某平台的一次分享而追过来。
可能主要有如下渠道:

  1. 「善用佳软」的软件布道行为。那是我在校园公益行为遇到障碍后,才开始的第二件事。即,我自认为,在校园公益时期做到的、产生的价值和影响(以另外身份),不比以 xbeta/善用佳软 为名称,在 IT 领域的所做所为低。
  2. 知识管理、读书学习分享:偶尔应别人邀请,做分享,完全打酱油心态。
  3. 时间管理:和这个圈子很熟,早年也经常分享,现在不太谈时间管理。
  4. 读书会。在几个读书会做过分享,把 IT思维 引入那些文科背景偏多的社群,很有启迪。
  5. 其他主办方组织的活动。

上述方面加起来,是我在互联网上、与网友交互的身份。
而身边的圈子里,我的主要身份是:

  1. 健康跑者。2014半马受伤后,直到2020年才从膝伤恢复。此间完全是借助了心理学、哲学、校友圈的力量。2021年度安全达成了目标:全年跑量1200公里,无伤,健康,快乐。并且带动了很多人跑步。
  2. 校友活动活跃者。在几个校友会的社团中担任核心组织者。
  3. 文化与教育公益社团的重度参与者。

我在上述两个领域的行为与分享,基本不越界,所以,彼此不太知道。

而我的本职工作,是互联网创业者:在一个非热门领域,做类似于OS生态的事。慢,但必有大成,影响行业。

基于这个完整图景,就不难理解我的精力分配:

  • 工作优先(所以,很多小计划都未能按期执行)
  • 身边社区次之
  • 留给互联网分享的时间排第三,哈哈,而它又分散在不同的兴趣领域。

这也造就了大家听我分享,所感到的:

  • 对很多事都有独到感悟+可分享的内容多(阅历多)
  • 但很多观点没有充分展开(有些无共同基础不容易理解,有些没有时间)
  • 比较佛系(没有时间营销,懒得争)

六、如何做?

  1. 先招募3位志愿者:微博、知乎、公众号维护志愿者,各一位。先磨合一个月,一年为期。
  2. 再招募若干名非付费微信群的成员,为期一年,先限今天报名;下月一号再开放一批。
  • 价格。如果让我报价,会很贵。因为觉得自己比绝大多数付费课程的开设者水平都高,所以价格也应该更高(我自信)。但我不营销,所以那样有价无市(我自知)。所以,大家可以自由出价。(但不要给我一个伤害性的价格)
  • 做什么?日常互动,有想过N年但并未细化的方案。或者说,我有些骄傲,不肯明说来吸引大家,宁愿让大家冒险来考验自己的判断与信任。
  • 此前知识星球试行一年,效果不理想,原成员我会直接加进本群。(不需要可退出)
  • 群里会发生什么?我有很强的分享动机,而各位是付费来听我唠叨的,所以肯定内容不会缺乏——除非你们全无响应。

Hello, 2022……


发表回复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