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来Google Wave开始成为热点,发一篇旧文出来吧。原文 刊发于《新电脑》2009.08期,故谓之转载。我看好Wave,不过短期内自己不会使用。
Google Wave:超越的不仅是电子邮件
Google Wave所蕴含的创新性,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理解。一些媒体称之为“革新式的Email”或将代替Email,大家也注意到了它将集成IM、Email、协同文档的功能。但这些解读仍然停留在现有的产品架构中,停留在IT层面。如果Google Wave能够成功,它不仅是人类沟通方式在半个世纪(发明Email)以来的再次伟大创举,而有可能借助IT实现人类沟通方式合三为一的飞跃。
人类的信息交流,无论通过何种具体形式,从简到繁主要可分三类:一是聊天式,比如打电话、发短信、IM。二是信件式,包括Email和传统邮件。三是文档式,比如一份方案、一篇文章、一本专著。聊天式交流的特点是每一回合的信息量很少,但由于节奏快,所以回合数很多,适合内容简单而不确定性较多的问题。文档式则适合最复杂的问题,必须详细准确阐述才能实现沟通的基础。而邮件式则介于两者之间。
上述分类看起来平淡无奇,却概括了人类迄今为止的大部分交互方式。而第二类中的书信和Email,分别在传统世纪和信息时代,分别成为人类交流史的主角。娱乐为主的中国网民对Email重要性的认识,是有着很大不足的。Email实为互联网应用和信息获取中,最基础因而永远不会丧失重要性的手段。正因如此,作为最成熟的沟通方式代表,Email成为了媒体对Wave简化的超越对象。甚至,笔者可以戏谑地说:Wave的首字母W就是把Mail首字母M翻转180度的结果;同时,又不仅是简单翻转,还从M的上封闭结构变成为W更加开放、更有活力的结构。
就形式而言,Google Wave组织信息的方式与电子邮件比较接近:收发件箱、联系人列表、会话列表。只是这里的会话,不再局限于IM和Mail,可以是文档、多媒体和应用。并且,正如Google惯常的风格(也是力量所在),Wave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开放:产品将会开源,以便于更多Web开发者大胆使用并提供第三方应用,扩大自己盟军力量;最大程度的便于最终用户引用和发布,最大化扩大自己的传播范围。“凡是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,都将有利于Google发展——此言不虚。通过Wave,交流者将可以实时看到对方的信息更新,包括每个字母的上屏;而新加入者也不需要翻阅繁琐的历史文档,只要看一下历史回放,就能直观地真正从时间维度看清来龙去脉。Wave的每个细节,都充满者新意和力量。
Wave的伟大,不是集成了人类的三种主要沟通方式,而是合三为一,以一代三。如果你不明白,那是因为你背着历史的包袱,只看到了通过Wave可以IM,可以Mail。而未来世代的用户,可能只知道Wave,而不知何谓IM,何谓Mail。
与创新程度成正比的,不仅有价值,还包括风险。越是承认Wave的创新,就越是担心它的前景。因为历史多次证明:习惯的力量超乎想象;先进者往往会成为先烈。所以,Wave作为几十年乃至更长时期才得一遇的重大创新,能在于三五年内成功吗?如果不能,Google还能继续推动它吗?正是在这风险与价值的交汇处,才需要每个人能为历史的选择投出郑重的一票。>
发表回复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